close

 

 

  在宋、元時期,當時的通書(專業版的農民曆,用來擇日、擇吉趨避之用)有這樣的內容刊登。古代買賣牲畜動物都有相應的契式,但只有買貓獨樹一幟,不僅有畫像、特別的形制、有行為規範,還需要東王公、西王母來見證。也只有貓兒契是放在需要特別陰陽知識的通書之中。

貓奴以前就有,養貓還需施法先。

此契約書正中央是貓的畫像,圍繞著貓畫像,由內而外逆時鐘方向的是契約的文字內容如下:

  一隻貓兒是黑斑,本在西方諸佛前,三藏帶歸家長養,護持經卷在民間。行契○○是某甲,賣與鄰居某人看。三面斷價錢○○,○○隨契已交還。賣主願如石崇富,壽如彭祖福高遷。倉禾自此巡無怠,鼠賊從茲補不閒。不害頭牲並六畜,不得偷盜食諸般。日夜在家看守物,莫走東畔與西邊。如有故違走外去,堂前引過受笞鞭。某年某月某日,行契人某某某。

 

  而契約的兩邊寫上「東王公證見南不去。西王母證見北不遊。」這則契約是在買貓之後訂的,不僅是交待了所有權的移轉,更加入貓的行為規範(不要亂遊蕩,好好在家捉老鼠)。可知這是一個通用版本,買賣雙方可以依照貓的花色、價錢略加修改契約內文。

 

有些通書版本還有挑貓花色口訣,內容節自各種民間相貓散軼。如《妮古錄》:貓如小虎,無文,其色不一,善捕鼠嗜魚。《埤雅》:貓有黃黑白駁數色,狸身而虎面,柔毛而利齒,以尾長腰短、目如金銀及上顎多棱者為良。《便民圖相貓法》:貓兒身短最為良,眼用金銀,尾用長,面似虎威,聲要喊,老鼠聞之自避藏。露爪能翻瓦,腰長會走家,面長雞絕種,尾大懶如蛇。又相貓法:口中三坎者,捉一季;五坎者,捉二季;七坎者,捉三季;九坎者,捉四季。花朝口,咬頭牲;耳薄,不耐寒。毛色純白、純黑、純黃者,不須揀。若看花貓身上有花,又要四足及尾花纏得過者方好。

 

古時沒有時鐘手錶,所以內文還有看貓眼睛定時的經驗法則出現。圖文中的貓兒眼定時詩,內容應該截自於《易經存疑》:貓兒眼中黑睛,一日隨十二時改變,其歌曰:「子午線兮卯酉圓,寅申已亥如棗核,辰戌丑未杏仁全。」消息之理最明白,此見造化之妙處。看貓的黑眼珠形狀猜現在是什麼時辰,嗯,準確度存疑。

 

此外,買貓回家還需講究儀式感。篇章中的納貓法:凡買貓用斗桶等物以袋盛之,勿令人見至家。剖箸一根,和貓置於桶內盛云。每過水溝缺處,將石置之,使不過家。從吉方歸,取貓出拜堂竈大畢,將貓箸插于土堆上,使不在家撒屎。然後復床睡,勿令走出。為法也。

翻譯白話就是說買貓回家,先準備桶子裝貓,桶中有筷子一根,行到自家前,貓都在桶中都不要讓人看見。從買貓處到回家的路程上,若遇到馬路不平有凹陷,還需要撿拾路邊石頭填一下凹洞。此外,到家門了,還需要看一下方位,還要從吉方進門方可。若問吉方在哪?同一頁有說明,也就是天德、月德、生氣方,每月不同(例農曆正月,天德、月德、生氣方各在丁、丙、子方)。進家門後,將貓從桶中取出,繼之拜大堂、拜灶君結束後,將桶中的筷子插在屋外土堆中,這樣貓就不會在家中拉屎撒尿。插完筷子後,跟貓一起上床睡培養感情,關起門先不讓牠馬上出去玩。這樣才算完成一個納貓的過程,是不是滿滿儀式感?!

 

納貓當然也講究吉日,通書上面內容也有說明。宜取天德、月德、生氣日(同天月德方的看法,每月不同),忌用飛廉日(*應該是蜚廉日:子丑寅年在申酉戌,卯辰巳年在巳午未,午未申年在寅卯辰,酉戌亥年在亥子丑。再參考通書的納六畜吉日更好(如戊寅日、壬午日、辛卯、甲午、戊戌、己亥、壬子日、建除12星的收日、成日)

 

為什麼養一隻貓要那麼誇張?也許是因為讀書人要保護重要的資產(書本),這群讀書腦袋所想出來的滿滿儀式感。因為許多明清文獻提到中國家貓來由,常引《玉屑》:「中國無貓,種出於西方天竺國,不受中國之氣。釋氏因鼠咬壞佛經,故畜之。唐三藏往西方取經帶歸養之,乃遺種也。」雖然《玉屑》這本書來源不明,從貓兒契開頭的「本在西方諸佛前,三藏帶歸家長養,護持經卷在民間」可知這種說法最晚在元代已經出現。蓋在中國中古佛教寺院是重要的藏書所在,須養貓「護持經卷」。俄藏敦煌寫卷中有一首《貓兒題》:「邈成身似虎,留影體如龍。解走過南北,能行西與東。僧繇畫壁上,圖下鎮懸空。伏惡親三教,降獰近六通。」在這首可能作於唐宋之時的題畫詩中,貓不僅是護持經卷,甚至伏惡降獰,接近了「六神通」的境界。從老鼠會咬破書本,養貓來降服老鼠,將之供著有利功名的想法所以貓奴剷屎官從古即有,而且還都是有唸書的知識份子呢!

 

 如果說有道士法師要介入這個養貓儀式感產業鍊中,我們可以從買貓擇日、書定契約、備好裝貓桶子與竹筷子、後背包裝滿大小石頭路上填坑洞(喂!竹北天坑麥來亂!)、定位客戶家中的吉方、準備好拜廳堂與灶神的疏文,筷子幫忙插貓砂等一系列動作。讓貓奴擁有滿滿的尊榮感,彷彿可以功名在望呢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文祥的部落格 的頭像
    陳文祥的部落格

    陳文祥的五術部落格

    陳文祥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