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從服貨貿的開放,一直到目前的社會住宅議題,我們發現社會M型兩端不斷的出現對立現象。當然此一現象原因之一是因為資訊來源已不限於某些媒介,如同之前一言堂的單方傳遞資訊般,讓人們只有某個特定觀點。其中我想另一個原因是如同諸代歷史一樣,重複著世代不滿、階級不流通的故事。
就術數學家的觀點,人與人之間要有效地化解對立,可以藉由供應相同的食物與能量來產生共振以達至和諧的目標。請聽我以下分析。
1.古時社會基本上是以出生地鄉里為一生的活動中心,交通不便或物資貧匱下,基本上人們都吃著相似的食物,因此觀念上可以很容易溝通,或稱之食物造成的能量共振頻率相似。所以才有「人不親土親」、「他鄉遇故知」等親切感油然而生。
2.嬰兒的主食是奶,所吸收的食物能量跟媽媽所吃的食物大有關係。我們若觀察同一月子中心若供應媽媽們一樣的月子餐,則一群小嬰兒放在一起就會有一人哭眾人哭、一人笑眾人笑的明顯「共振」情形產生。
3.引歷史的佐證來觀察,不管是元代或清代,在入關前都以游獵為生,入關後慢慢地接受漢人的農耕生活,自然在飲食上也接受漢人的食物,文化上也和漢人接軌。當初清政權成立時為消弭政治紛爭,大開滿漢全席,藉由食物上來調和滿漢間的對立,而後尊崇儒學開科取士重用漢臣,一番勵精圖治下開創了康雍乾的盛世。中華文化歷經不同朝代更替,異族最後都納為正統,稱為五族融合,其中飲食文化自是貢獻不少。
4.同上,歷史的反例是異族統治一開始強調的排他性、血統性,其雙方飲食不同也是推波助瀾的一因素。
5.看看我們現代人飲食西化的結果,人們思想自也西化不少。尤其是現在的台灣飲食多樣,想吃什麼地方的食物幾乎都買的到,因此我們會覺得台灣同胞們意見「特別多元」,很難統合。
以上是以大方向來看,雖知道原因,卻很難回到單純的飲食文化。我們來談談小地方可以著力之處,以期增進社會安和。
1.家庭代溝嚴重的,我們建議常開伙一起吃一樣的食物,就算時間上無法開伙,至少購買外食全家都一樣,一天早、晚兩餐也算是起了個頭。例子:古時大家族一起吃一樣的大鍋飯,爭執比例反而較少。
2.公司、部門歧見多、爭執嚴重的,以部門或同組人為中心,盡量設計成飲食一致。例子:小公司時期規模不大,都叫同一家便當,感情反而較公司規模擴大後還融洽,因為團繕選擇多元了起來;當然部門常聚餐(但非個人單點式的聚餐),也有助感情培養。
3.夫妻、情侶失和的,就算意見上暫時無法溝通,可以從試著每餐吃一樣的食物開始。微量元素上補充有利溝通的鉻(Cr)、提高容忍度的鐵(Fe)、親和美麗的鎂(Mg)。 *鉻(Cr) 在雞肉、甲殼類、玉米油、啤酒酵母中含量豐富。
*鐵(Fe) 在各類豬肝、卵黃、核果、牡蠣、豆類、燕麥等含量豐富。
*鎂(Mg)在各類種仁、核果以及蘋果等含量皆很豐富。
4.想追求夢想中的異性,想要彼此有「親切感」的。當然可以從旁觀察,然後試著每餐吃一樣的食物開始。事實上只要適當調整食物結構,供應適當而且正確的動物性蛋白質,可使個人獨特的波頻寬變大,達到吸引異性的目的。造成迷人味道的動物性蛋白質的種類相當多,包括奶類、肉類.....等,但以「蛋黄」效果最好!同時亦不能缺少礦物質及微量元素,尤其鎂(Mg)元素最為重要,再配合完整的維他命就可以將個人獨特的魅力完全發揮。
留言列表